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综合分析报告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了”双万计划”,即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其中,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旨在通过三年的时间,认定约万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以期树立课程建设的新标杆,推动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截至目前,教育部已先后公示了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为我们全面审视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特点与未来趋势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样本。

本报告基于教育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及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完整名单数据,共计涵盖五大类课程: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报告将从总体概览、建设单位、学科领域、开课平台等多个维度,运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手段,对这三批课程的建设成果进行系统性、多层次的深度剖析,旨在揭示我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宏观格局、结构特征与发展动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者、课程建设者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决策参考与洞见。

一、总体概览与核心数据

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定,标志着”双万计划”第一阶段目标的顺利推进。从总量上看,课程建设覆盖面广,类型多样,体现了国家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布局。本章节将从三批次课程的总量与类型分布入手,宏观描绘一流课程建设的全景图。

1.1 三批次课程总量与类型分布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分为五大类型,旨在满足不同教学场景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这五类课程分别是:线上一流课程(“精品慕课”)、线下一流课程(“一流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上线下结合的金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社会实践金课”)。

通过对三批次公布名单的数据进行精确统计,我们得到了各类课程在不同批次中的数量分布情况。总体来看,三批次共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5531 门,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数量最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显示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线下一流课程和线上一流课程紧随其后,共同构成了课程建设的主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课程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

下表详细列出了三批次各类课程的具体数量及合计情况:

课程类型首批 (2019年)第二批 (2021年)第三批 (2023年)合计数量占比
线上一流课程187310951000396825.55%
线下一流课程146320761842538134.65%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6818002206487431.38%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28472500170010.95%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8445145110866.99%
总计51165894600015531100%

从批次演变趋势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的认定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在第二批和第三批中,这两类课程的增幅显著。这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对融合线上线下优势、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政策导向。与此同时,线上一流课程的认定数量逐批减少,这可能意味着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线上课程建设已进入一个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的提质培优阶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显示出其作为新兴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持续投入的必要性。

1.2 各类型课程建设特点分析

  • 线上一流课程: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核心,线上一流课程(MOOCs)强调优质、共享、开放。其建设重点在于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精良的视频制作、丰富的互动环节和完善的考核机制。这类课程打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优质资源的普及。从名单中可以看出,顶尖高校是线上一流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其课程内容覆盖了从基础学科到前沿领域的广泛范围。

  • 线下一流课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精华,强调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线下一流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和深度学习,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类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石,其入选数量最多,也反映了对课堂教学主阵地地位的坚守与重视。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作为当前教改的热点,混合式课程充分利用了线上学习的灵活性和线下学习的深度互动优势。它通过”翻转课堂”等模式,将知识传授环节更多地移至线上,而将知识内化、能力培养等高阶学习活动放在线下课堂。其数量的快速增长,表明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此类课程聚焦于解决”高危、高成本、高难度、不可逆”的实验教学难题。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安全、可重复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性、创新性实验。这对于工科、医科、农科等实践性强的学科尤为重要,是实验教学现代化的关键标志。

  •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此类课程旨在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课程设计通常围绕国情调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红色教育等主题展开,强调知行合一。其数量的增加,体现了国家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度重视。

二、建设单位分析:高校梯队与地域格局

一流课程的建设主体是高校。通过分析课程的建设单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高校在一流课程建设中的贡献与特色,从而揭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格局与区域发展态势。

2.1 顶尖高校引领地位分析

在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中,顶尖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发挥了无可争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这些高校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各类课程的申报和认定中均占据了绝对优势。

我们对所有入选课程的高校进行了统计,排名前30的高校名单及其获批课程总数如下表所示。数据显示,浙江大学以总数221门课程位居榜首,展现了其在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全面实力和卓越成果。四川大学(212门)、武汉大学(207门)、吉林大学(199门)和北京大学(198门)紧随其后,形成了第一梯队。这些高校不仅在课程总量上领先,而且在五大课程类型的分布上也较为均衡,体现了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排名高校名称课程总数排名高校名称课程总数
1浙江大学22116华中科技大学131
2四川大学21217东南大学129
3武汉大学20718华中师范大学123
4吉林大学19919厦门大学119
5北京大学19820华南师范大学117
6清华大学18921西南大学116
7哈尔滨工业大学17122华中农业大学115
8中南大学16923山东师范大学114
9上海交通大学16824南京师范大学113
10山东大学16725华东师范大学112
11中山大学15926大连理工大学111
12南京大学15127中国海洋大学109
13西安交通大学14728东北师范大学108
14同济大学13929北京师范大学107
15南开大学13830湖南大学106

进一步分析顶尖高校的课程类型分布,可以发现其建设重点各有侧重。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学术底蕴深厚的线下一流课程和资源开放共享的线上一流课程上优势明显。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工科强校,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上成果斐然,这与其学科特色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密切相关。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典范,在五大类课程中均有不俗表现,尤其是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这类新兴和应用型课程上,也展现了强大的组织和创新能力。

案例分析:浙江大学的全面领先

浙江大学以221门的总数领跑全国,其成功并非偶然。分析其入选课程名单可以发现:1) 学科覆盖全面:从人文社科到理工农医,几乎所有主流学科门类均有课程入选,体现了其综合性大学的深厚底蕴。2) 课程类型均衡:在五大类课程中均有大量课程入选,尤其是在代表教学改革前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上数量可观。3) 名师团队强大:众多课程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领衔,保证了课程的高阶性和学术前沿性。例如,其线上一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由翁恺老师主讲,影响了数百万学习者,成为编程入门的标杆课程。

2.2 “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地方高校对比

“双一流”建设高校无疑是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据统计,在全部15531门课程中,由”双一流”建设高校(含部属高校)建设的课程数量占据了压倒性多数,占比超过70%。这充分说明了”双一流”建设在带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核心作用。

然而,地方高校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地方高校的入选课程往往更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和地方特色。例如,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中,许多地方高校的课程如江西农业大学的《园林艺术》、福建农林大学的《福建红曲酒规模化酿造虚拟仿真实验》等,都与地方特色产业和文化紧密结合。在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地方高校的”金课”发挥着关键作用。

此外,一些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在特定领域也表现突出。例如,在艺术类课程中,中国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贡献了大量高质量的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下一流课程。在医药类课程中,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地方医科院校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总体而言,“双万计划”呈现出”双一流”高校全面引领、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专业院校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一流课程建设生态。

2.3 地域分布格局透视

一流课程的地域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凭借其雄厚的高等教育基础和经济实力,在一流课程数量上占据领先地位。

从省级行政区的统计数据来看,北京市以绝对优势位居榜首,这得益于其顶尖高校的高度集中。江苏省上海市紧随其后,体现了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浙江省也表现出色,形成了第二梯队。这些省份不仅拥有”双一流”高校,也有一批实力强劲的地方高校作为支撑。

排名省份/直辖市课程总数主要贡献高校
1北京市1887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2江苏省1235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3上海市1021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4湖北省956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5四川省898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
6陕西省855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
7浙江省812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
8广东省798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9湖南省742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
10山东省713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师范大学等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中西部省份如陕西省湖南省重庆市等,也凭借其省内的重点高校,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显示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然而,西部地区和部分东北地区省份的入选课程数量相对较少,反映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未来,如何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推动这些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将是实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

三、课程平台与技术趋势分析

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各大在线教育平台的支撑。这些平台不仅是课程资源的承载者,更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推动者。同时,虚拟仿真等课程的兴起,也标志着前沿技术正在深度赋能本科教学。

3.1 主流开课平台生态分析

在线上课程的建设中,形成了以”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和”智慧树网”为核心的三大平台生态。这三大平台承载了绝大多数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 爱课程(中国大学 MOOC):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与网易合作推出,是教育部指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之一。其入选课程数量最多,覆盖高校范围最广,课程内容兼顾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是国家推动慕课建设与应用的主阵地。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众多顶尖高校均在该平台上线了大量课程。

  • 学堂在线:由清华大学发起建立,具有鲜明的”清华系”特色,承载了清华大学绝大多数的线上一流课程。同时,该平台也吸引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和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际名校的优质课程入驻,定位高端,技术前沿。

  • 智慧树网:作为国内最大的学分课程共享平台之一,智慧树网在服务地方院校和推动跨校课程共享方面表现突出。其入选课程中,地方高校的贡献占比较高,课程内容更侧重通识教育和应用技能,体现了其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 其他平台:除三大平台外,学银在线人卫慕课优课联盟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等垂直领域的专业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人卫慕课”聚焦医学教育,“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则专注于外语类课程,形成了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格局。此外,部分高校也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校内平台,如国防科技大学的”军队网络平台”,满足了特定领域的教学需求。

平台生态的多元化,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但也对跨平台课程认证、学分互认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3.2 虚拟仿真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技术赋能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设立,是”双万计划”中最具时代特征和技术前沿性的举措之一。这类课程广泛应用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IoT)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旨在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局限。

典型案例:

  • **AI与大数据驱动:**北京交通大学的《人与 AI 协同下的企业管理创新虚拟仿真实验》、厦门大学的《基于 12 行业股票大数据的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虚拟仿真实验》等课程,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模拟复杂的商业决策环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能力。

  • **VR/AR沉浸式体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空天交会运动虚拟仿真实验》、同济大学的《城市风险突发事件新闻全景报道虚拟仿真实验》等,利用VR/AR技术创造出高沉浸感、高交互性的学习场景,让学生能够”亲临”无法到达或高风险的现场。

  • **数字孪生与物联网:**华中科技大学的《城市水务系统网络安全攻防虚拟仿真实验》、上海电力大学的《电力架空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虚拟仿真实验》等,结合数字孪生和物联网技术,构建了与物理世界平行的虚拟系统,用于系统监控、故障诊断和优化控制的教学。

社会实践课程同样受益于技术赋能。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时期川陕交通地理与中华文明统一性虚拟仿真实验》、北京理工大学的《悬崖上学路之变 —— 教育扶贫虚拟仿真实验》等,通过数字化手段复现历史场景或社会现场,使学生能够跨越时空限制,进行沉浸式的社会调查和情境体验,极大地拓展了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革新了教学手段,更重塑了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成为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四、学科领域深度剖析

一流课程的学科分布是衡量国家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均衡性与战略重点的重要指标。本章通过对所有入选课程进行学科门类划分,深入分析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建设现状与特点。

4.1 各学科门类课程数量与类型分布

我们将所有课程按照教育部学科目录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个学科门类。统计结果显示,工学医学理学管理学是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数量最多的四个学科门类,合计占比超过60%。这反映了国家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培养卓越工程师、拔尖医学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方面的重点投入。

不同学科门类在课程类型选择上也表现出鲜明特征:

  • 工学医学:这两大学科不仅在课程总量上领先,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中的占比更是遥遥领先。这与其高度依赖实验、实践的学科特性密不可分。例如,清华大学的《常减压装置化工过程仿真》、四川大学的《虚拟仿真根尖外科手术技能训练》等课程,有效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风险和成本问题。

  • 理学文学:作为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代表,这两大学科在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的建设上成果丰硕。北京大学的《光学》、南京大学的《中国新文学史》等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传授了学科经典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 管理学经济学:这两大学科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中表现活跃。例如,清华大学的《职业伦理》、中央财经大学的《基于量化策略的资产配置虚拟仿真实验》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决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 农学艺术学:这两类学科的课程建设特色鲜明。农学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的《作物遥感监测与模拟虚拟仿真实验》,紧密结合现代农业技术。艺术学课程如中央美术学院的《精微素描》,则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展示艺术创作过程,拓展了美育的边界。

  • 军事学:军事学课程主要由军队院校建设,其平台多为”军队网络平台”或”学堂在线”,体现了其专业性和保密性要求。课程内容如国防科技大学的《软件工程》、海军工程大学的《舰艇动力装置》,聚焦于国防科技和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

4.2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趋势

“四新”建设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旨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三批一流课程名单中,涌现出大量体现”四新”理念的课程,标志着课程建设正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

  • 新工科:体现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深度学习基础》、清华大学的《物联网概论》、浙江大学的《机器学习》等课程,将AI技术融入传统工科教学。此外,跨学科的课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飞行器仿生疏水表面的构筑及其防覆冰虚拟仿真实验》,也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

  • 新医科:强调”医工""医理""医文”交叉,注重生命健康全周期。例如,北京大学的《医事法》、清华大学的《合成生物学:科学与伦理》、上海交通大学的《血液系统整合课程》等,都打破了传统医学教育的壁垒。虚拟仿真技术在医科中的应用尤为突出,如复旦大学的《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虚拟仿真实验》预示了未来智慧医疗的方向。

  • 新农科:聚焦于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种业。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的《作物遥感监测与模拟虚拟仿真实验》、南京农业大学的《水稻叶龄模式虚拟仿真实验》等,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学相结合,旨在培养能够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 新文科:强调文科教育的时代性、交叉性和应用性。例如,复旦大学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时期川陕交通地理与中华文明统一性虚拟仿真实验》等,利用数字化、虚拟化手段研究传统人文学科问题,拓展了文科的研究范式和育人路径。

4.3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建设对比

一流课程的建设兼顾了基础学科的固本强基与应用学科的创新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课程,以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下一流课程为主,旨在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素养。例如,北京大学的《光学》、南开大学的《定量化学分析》、复旦大学的《遗传学》等,都是深受好评的基础理论课程。

计算机科学、各类工程学、临床医学、金融学等应用学科的课程,则在混合式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这类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临床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清华大学的《常减压装置化工过程仿真》、上海交通大学的《蛛网膜下隙麻醉虚拟仿真实验》、浙江大学的《飞机机头数字化装配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都是应用学科与前沿技术结合的典范。

总体来看,一流课程建设形成了”基础学科筑牢根基,应用学科面向需求,新兴交叉学科引领未来”的良好学科生态,为培养各行各业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的课程支撑。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三批共1553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1. 建设规模宏大,类型结构优化:一流课程建设已形成巨大规模,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本科院校。课程类型从最初以线上、线下为主,逐步向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多元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2. 名校引领,区域格局明显:“双一流”高校是课程建设的绝对主力,尤其在基础学科和前沿科技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同时,一流课程资源在地域上高度集中于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

  3. 技术深度赋能,教学模式创新:以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课程内容与教学形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兴起,有效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的痛点,成为新工科、新医科建设的重要抓手。

  4. 紧扣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四新”建设理念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大量跨学科、复合型课程的涌现,精准对接了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同时,社会实践课程的加强,彰显了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教育导向。

展望未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将进入一个更高质量、更深内涵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 智能化与个性化:人工智能技术将更深入地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中,实现基于学习者画像的个性化推荐和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

  • 开放与共享的深化:跨校、跨区域、甚至跨国的课程共享和学分互认机制将更加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将进一步扩大,助力教育公平。

  • 评价体系的革新:对一流课程的评价将更加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和增值性评价,从单纯关注课程内容,转向关注课程对学生能力、素养和价值观塑造的实际成效。

  • 持续更新与迭代:一流课程并非一劳永逸,将建立常态化的更新和退出机制,鼓励课程团队紧跟学科前沿和技术发展,持续迭代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确保”金课”的含金量。

总体而言,“双万计划”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通过持续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大学的课堂将变得更具吸引力、挑战度和含金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及《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示名单》。本报告所有分析均基于上述公开数据,数据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22日。